半导体后端工艺:半导体封装的作用、工艺和演变
在邮寄易碎物品时,使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尤为重要,因为它确保包裹能够完好无损地到达目的地。泡沫塑料、气泡膜和坚固的盒子都可以有效地保护包裹内的物品。同样地,封装是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关键环节,可以保护芯片免受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坏。然而,半导体封装的作用并不止于此。
本文将详述半导体后端(Back-End)工艺系列中封装技术的不同等级、作用和演变过程。
01
半导体封装工艺的四个等级
1有源元件:一种需要外部电源才能实现其特定功能的器件,就像半导体存储器或逻辑半导体。
3电容器(Capacitor):一种储存电荷并提供电容量的元件。
▲图1:半导体的封装等级(信息来源:“电子封装原理 (Principle of Electronic Packaging)”,第5页)
封装通常采用细间距球栅阵列(FBGA)或薄型小尺寸封装(TSOP)的形式,如图2所示。FBGA封装中的锡4球和TSOP封装中的引线5分别充当引脚,使封装的芯片能够与外部组件之间实现电气和机械连接。
5引线(Lead):从电路或元件终端向外引出的导线,用于连接至电路板。
图4概述了近年来半导体封装技术的六大发展趋势。分析这些趋势有助于我们了解封装技术如何不断演变并发挥作用。
首先,由于散热已经成为封装工艺的一个重要因素,因此人们开发出了热传导6性能较好的材料和可有效散热的封装结构。
6热传导:指在不涉及物质转移的情况下,热量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递到相邻温度较低部位的过程。
7倒片封装(Flip Chip):一种通过将凸点朝下安装于基板上,将芯片与基板连接的互连技术。
8硅通孔(TSV):一种可完全穿过硅裸片或晶圆实现硅片堆叠的垂直互连通道。
▲图4:半导体封装技术的发展趋势(来源:ⓒ HANOL出版社)
9系统级封装(SiP):一种将多个器件整合在单个封装体内构成一个系统的封装技术。
封装技术还呈现半导体器件小型化的发展趋势,即缩小产品尺寸。随着半导体产品逐渐被用于移动甚至可穿戴产品,小型化成为客户的一项重要需求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,许多旨在减小封装尺寸的技术随之而诞生。
最后,由于半导体封装是最终产品,封装技术不仅要实现预期功能,还要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。
10印刷电路板(PCB):由电路组成的半导体板,且元件焊接在电路板表面。这些电路板通常用于电子设备中。
▲图5:随着时间的推移,晶圆和 印刷电路板特征尺寸的变化情况(来源:ⓒ HANOL出版社)
11双列直插式封装(DIP):一种电气连接引脚排列成两行的封装技术。
12锯齿型单列式封装(ZIP):一种引脚排列成锯齿型的封装技术,是双列直插式封装的替代技术,可用于增加安装密度。
13表面贴装技术(SMT):一种通过焊接将芯片安装到系统板表面的封装方法。
14晶圆级晶片尺寸封装(WLCSP):一种在晶圆级封装集成电路的技术,是倒片封装技术的一个变体。扇出型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(WLCSP)的特点在于连接超出(“扇出”)芯片表面。
▲图6:半导体封装技术的开发流程(来源:ⓒ HANOL出版社)
在研究封装技术在保护和连接半导体的各种元件方面发挥的作用时,了解封装流程中所用的材料和方法同样至关重要。下一篇文章将探讨常规封装与晶圆级封装之间的差异,以及不同封装方法如何影响封装流程的质量和效率。